制胜中国新篇章:破局与重塑
+关注

盖世汽车快讯 忻文2025-11-28

麦肯锡详解跨国企业深耕中国与中国企业出海突围的关键战略抉择

麦肯锡于2025年11月27日在上海举行媒体日,围绕企业如何制胜未来的中国市场以及成功出海突围为主题,分享其对于中国经济前景、中资企业全球化浪潮以及重点行业制胜之道的最新洞察。

1.png

现场合照

(从左至右: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亚洲区数字化咨询业务领导人、麦肯锡全球电商咨询业务全球联席领导人王玮;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王锦;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人力、组织与绩效咨询业务负责人艾家瑞(Karel Eloot))

宏观经济层面,近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外商直接投资格局重塑:当下投资如何影响未来产业与贸易走向》指出,全球资本流动正迎来结构性重塑。中国正在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引资国,稳步转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投资国。中国企业投资战略正发生转向,对欧洲、拉丁美洲及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资本部署增长逾三分之二。这一战略调整凸显出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也折射出其在全球关键区域打造并融入新型价值链的战略演进。自2022年以来,中国年均吸引的绿地投资规模较疫情前下降了65%;但同期中国在面向未来的产业与资源领域的对外投资增长达54%。这场转向不仅宣告FDI格局进入新时代,也迫使跨国企业重新审视既有战略,构建更灵活的全球行动框架,以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优化自身布局及竞争定位。

2.png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区院长、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成政珉(Jeongmin Seong)表示:“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投资战略正聚焦于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产等未来型产业。在这些核心领域,中国的对外投资延续增长势头,已从‘净引资国’稳步转型为‘净投资国’。这一变化对跨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定义中国战略,不仅要在中国境内制定规划,更要在全球范围内评估中国资本与能力对竞争格局的深远影响。”

制胜中国新篇章——中国企业全球化

汽车行业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闯世界”的战略性转变。自2010年起,中国已稳居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最近五年:凭借在电动化领域的优势,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从跨国合资品牌处获得约30%的市场份额。这一“攻守易形”不仅奠定了中国车企在本土市场的领导地位,更为其全球崛起积蓄了强大动能。

麦肯锡此前预测,到2030年全球前十大车企中,中国车企席位有望增至3-5家,同时中国品牌在海外核心市场的占有率预计将达到10%-20%。2025年,两家中国车企首次跻身全球销量前十强,预计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创下全球汽车工业史上单国年度出口量的最高纪录,正式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

3.png

对于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新阶段,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下,成功者仍是少数,我们仍处于需要交学费的探索前期;中国车企的核心挑战,是从有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蜕变为真正深度融合的‘全球化公司’。过去的成功源于对电动化趋势的精准把握和速度制胜;而未来的决胜关键,则在于能否构建一套真正全球化、可复制的运营与管理体系。这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能力,在全球统一性与区域灵活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驶向2030的这场新征程,将是一次从产品力到综合生态能力的全面升维竞争。”

4.png

生命科学行业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研发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式发展,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目前全球创新药管线产品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而这些来自中国的创新药管线产品约三分之一是属于前沿领域的下一代疗法(如,细胞与基因疗法、双特异性/多特异性抗体)。这一成果得益于政策支持、人才储备、敏捷管理及成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驱动。

5.png

中国药企的全球化进程也需进入新的阶段,实现从“研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到“打造全球化布局的创新企业”的进阶。在产品层面,过去五年中国研发的创新产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共有23款药物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11款获美国FDA上市批准。而在企业层面,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还在起步阶段,2024年全球药企创新药营收三十强中只有两家公司创建于中国。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王锦表示:“为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企业,中国药企要实现三大战略升级——即,从‘人才专业化’到‘人才全球化、多元化’、从‘高效决策’到‘兼具敏捷和稳定’、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全面战略升级。具体而言,中国药企需要在人才、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三大维度发力,实现根本性转变:在人才方面,过去十年主要依靠内部培养和招募有海外经验的华人科学家人才,未来需大力吸引具有领导多元文化组织的管理人才;在组织管理上,需从高效但集中的决策模式,升级为系统化、制度化的全球管理体系,兼具敏捷度和稳定性,实现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创新层面,更要超越现有技术迭代,积极探索上游机制创新与全新开发路径,从全球患者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打造差异化产品。这一系列变革将助力中国药企真正实现从‘出海’到‘融海’的质的飞跃。”

6.png

核心行业的关键趋势与潜在机遇

制造业

当前,中国已从一个庞大的“世界工厂”演进为全球先进工业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市场与创新策源地。中国工业企业已通过技术应用在全球制造和创新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正吸引跨国企业将其作为“创新加速器”,通过深度参与和合作,重塑自身在全球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尤其是“灯塔工厂”——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数据显示,在灯塔工厂的前五大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的渗透率在过去五年内从约20%提升至80%以上,而生成式AI的兴起正进一步推动技术应用迈向新高度。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正积极利用中国生态系统加速其创新。这些企业正借鉴中国本土创新者的经验,从三个方面更新其创新运营模式:在多个维度设定高目标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快节奏的问题解决和执行文化,并由高层率先垂范;全面融入本地生态系统,实现端到端的价值重塑。

7.png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的人力、组织与绩效咨询业务负责人艾家瑞(Karel Eloot)表示:“数字化领域的竞争是一场强者恒强的加速赛,领先者与落后者的绩效差距正在急剧拉大。领先的中国企业追求成本、性能、速度、投资的全方位极致目标,依靠快速决策和市场中迭代的创新模式。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若想向中国市场学习其速度与模式,重要的途径是加大投入,彻底融入其生态系统;无所作为本质上就等于选择退出。对全球许多有雄心的企业而言,中国已不再是‘可选市场’,而是‘必争之地’。在这里,企业不仅能体验全球最前沿的制造技术和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能够借助本地生态推动全球创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正日益成为检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

8.png

消费品行业

中国的中产阶层逐渐扩大,潜力依然稳健,预计到2030年中高及高收入家庭(年收入>17万元)数量将达到2.59亿户,其占比将升至62%,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的主流群体。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新生人口下降也是制约因素,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增至约31%;而年出生人口也在逐年下降。

2025年,中国消费展现出韧性。2025年1-8月中国零售额同比增长4.6%,其中家电销售增长28.4%,电动汽车销量增长32.2%,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食品饮料烟酒类也保持稳健增长,增幅为8.5%。尽管消费者信心降至历史新低,但Z世代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依然相对更乐观。居民储蓄再创新高,中国消费者仍然热衷于把钱存入银行。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存款总额达到163万亿元人民币,自2020年以来个人储蓄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激发消费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高储蓄”转化为“敢消费”。

9.png

同时,电商平台积极布局即时电商,推动其从以生鲜为核心的1.0模式向覆盖全品类的2.0模式升级。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食品饮料、数码家电、服饰美妆等新品类,也激活了“深夜消费”、“出行即送”、“即时聚会” 等新场景,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价值深耕,成为电商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亚洲区数字化咨询业务领导人、麦肯锡全球电商咨询业务全球联席领导人王玮指出:“尽管舆论往往聚焦于困难,但一些鲜为人知的深层变化正在悄然重塑中国的消费习惯、创新路径与全球竞争力。旅游行业的强劲复苏、年轻人对经济的乐观预期、资本市场的逐步回暖,居民储蓄进一步累积以及兴趣电商、价值电商和即时电商激活的新消费场景,共同打造新增长动能。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经济体系的深层韧性,也为下一阶段增长开辟了新空间。对企业而言,唯有洞悉这些趋势、融入新消费生态,方能把握增长、实现突破。”

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消费正展现出活力。对于拥抱变革、持续创新的企业而言,这片市场仍孕育着全新的增长契机。

10.png

如何打造百年老店

时值麦肯锡进入中国四十周年,且麦肯锡即将于2026年迎来百年华诞,麦肯锡邀请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与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的炉边对话,两位嘉宾对如何在下一阶段的中国市场成功打造百年老店进行了深度探讨。

11.png

要在下一个时代的中国真正成为一家“百年企业”,企业必须在即时的运营灵活性和长期的战略远见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于培养与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之间深厚的信任和忠诚,这需要通过清晰的价值主张和具有感召力的使命来实现,使这些理念在当地和全球利益相关者中产生共鸣。此外,健全的接班人计划和积极培养未来领导力是促进持续创新和组织韧性的必要条件,从而在这一不断演变的全球环境中确保企业的长久传承。在对话中,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先生提到,在全球范围,继任问题都具有挑战性,但在中国尤为困难,原因在于:(a)对创始人的过度依赖——许多创始人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传奇人物,其权威、形象和领导力很难被替代;(b)制度化和继任计划的缺失——许多创始人不喜欢或不习惯公开讨论继任事宜;(c)继任者储备不足——创始人普遍认为下一代尚不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

结语: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面对中国市场"破局"与"重塑"的双重命题,企业需要做出关键战略抉择。跨国企业必须重新定位中国在全球布局中的角色,从单纯的生产销售基地转向创新策源地和资本合作平台;中资企业则需要加快全球化步伐,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体系出海。同时,所有企业都需要重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人才梯队,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唯有以生态融合应对变化,以全球化视野谋划未来,企业才能在中国市场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热土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铸就百年基业。

相关文章
外资芯片企业,也挺“卷”的

Mina

曼胡默尔徐捷:从中国视角,驱动全球出行新未来

Garcia

产业链协同出海,解码中国汽车产业在欧洲的双重布局

Loey,盖世汽车研究院

进口量增至3倍!中国低价零部件涌入欧洲最大车市,德企减产裁员

言奇

评论
盖世汽车APP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