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李尘埃2025-10-20
本周,天猫平台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车用破窗锤开始热销。
有媒体报道,本周天猫平台的车用安全锤呈现热销的势头。其中,热销榜前9的车用破窗锤产品均在24小时销量超过100件。排名第一的安全锤在24小时内的销量甚至已经超过500件。此外,20多款车用破窗锤产品在本周的销量均突破600件,周销量上涨约3倍。
这个曾经被遗忘在手套箱角落多年的小工具,竟成为了有车一族争相抢购的“硬通货”。
消费现象的转变,绝非空穴来风。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近年来频发的、触目惊心的车祸后因车门无法打开而酿成的悲剧。
众所周知,近年来因车祸打不开车门而酿成的悲剧频发,让汽车安全问题再次被置于放大镜下。车用破窗锤的热销,无疑是消费者开始用手中的“购买权”投票,进行自我保护。而这背后,与其说是公众安全意识的突然觉醒,不如说是对当前汽车安全性的一次集体追问。
01 破窗锤销量狂飙的背后
此次车用破窗锤的热销,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数据上的爆发性增长。有销售表示“本周以来(10月13日开始),汽车破窗锤的销量比上周增长了5倍。”这种高于同时数倍的井喷式增长,表明这一现象驱动的因素是强烈的外部刺激,而不是常规的市场渗透。
同时,报道中提到的“垂直型便携式破窗锤”成为爆款,原因是其使用方法简单——垂直敲击车窗四角即可破窗。这反映了消费者对便捷和有效的诉求。毕竟在危急关头,任何复杂的或无效的操作都是致命的。
另外,带割刀功能的紧急破窗锤拥有更高的月销量和累计销量,部分销量超20万件。这体现了消费者对综合应急能力的追求,不仅要能破窗,还要能割断缠绕身上的安全带。
而为了做到有效逃生,消费者对安全锤的价格接受度更高。从8元到110元,不同价位的产品均有市场,但功能明确、小巧可靠的产品更受青睐。消费者愿意为“确定性”的安全支付合理的对价。
市场的热度,源于现实的冰冷。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多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交通事故,其中“车门无法打开,延误救援”成为了共同的痛点。
而备受关注的车型种类,无疑是新能源车。一些车型在发生碰撞后,车辆门把手无法弹出、电路短路导致电子门锁失灵等问题,使得传统的“拉开门”逃生路径被阻断。公众在防范电池安全的同时,也开始恐惧于“打不开车门”。
当然,这不代表消费者就对传统燃油车完全放心。因为燃油车的车身结构在严重碰撞后发生形变,机械门锁同样有可能卡死。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动力来源,在巨大的冲击力面前,车门都存在失效的风险。
这些真实发生的悲剧,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的即时传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它让每一位驾驶者和乘客都进行了一次代入思考:“如果是我在里面,我该怎么办?”这种对生存几率的直接担忧,迅速转化为购买破窗锤的具体行动。
销量的增长,正是公众焦虑情绪和自救意识的体现。
02 安全设计的“阿喀琉斯之踵”
车用破窗锤的热销,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汽车主机厂在安全设计上可能存在的盲区或不足。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汽车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消费者需要自备一个逃生工具?
从车企角度来看,它们并非没有考虑安全问题。甚至可以说,现代汽车工业在安全上投入了巨量的研发资源,从高强度钢笼式车身到遍布四周的安全气囊;从ABS、ESP到最新的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些技术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
然而,碰撞后虽然人是安全的,但事故发生后,乘员能否迅速、主动地逃离车辆,似乎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C-NCAP、中保研等的安全标准,主要考核的是碰撞瞬间的成员保护,但对于碰撞后车门的自动解锁、电动窗的断电保持、以及逃生通道的便捷性,缺乏强制且严苛的要求。这导致了一种“被动安全过剩,主动逃生不足”的尴尬局面。即便车辆可能拿到了五星安全评级,也有可能在事故后变成了一个难以逃离的空间。
另一方面,智能化为汽车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
其中,隐藏式门把手、电子门锁、一键升降电动车窗,在平日提升了科技感和便利性。但在碰撞后,一旦主电源或控制系统受损,这些便利可能瞬间转化为致命的障碍。相比之下,传统的机械门锁、手摇车窗,在极端情况下反而提供了更可靠的逃生可能。
这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追求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最基础的安全设计?
不仅如此,有材料指出:市面上大多数破窗锤无法击碎新能源车常见的双层夹胶玻璃。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安全提示。
传统钢化玻璃在受到集中冲击时,会应力集中而碎裂成无数小块,易于清除。相比之下,双层夹胶玻璃的中间有一层PVB胶片粘合,即使在巨大冲击下破裂,玻璃碎片也会粘在胶片上,形成一张不易脱落的膜,增加了破窗逃生的难度。
而这一局限性,也让消费者购买的破窗锤,在面对越来越多配备双层夹胶玻璃的汽车时,有可能形同虚设。那么对于车企而言,如果车辆采用了更难击破的玻璃,是否应该配套提供原厂认证、确保有效的车内破窗装置?
03 “安全第一”不能只是说说
这些年来,车企们一直宣扬“安全第一”。但从打不开的车门到热销的车用破窗锤,似乎都在说汽车还不够安全。那么如何提升车辆安全,是车企所必须要思考的。
对于车企来说,未来造车,必须将“安全第一”从宣传手册上的口号,融入到产品定义的源头。例如联合监管机构,推动将“自动碰撞解锁”、“紧急逃生窗”等作为强制性标准。车辆在侦测到碰撞后,应无条件执行车门解锁指令,并留有机械备份。
不仅如此,像关键的安全功能,如门锁、车窗控制,是否要考虑设置独立于主电路系统的备用方案(如备用电源、纯机械触发装置)。例如,可以设计在断电情况下,通过连续拉两次门把手等特定的动作来触发机械开锁。
在采用高强度材料和双层夹胶玻璃提升安全与舒适的同时,也要考虑逃生的需求。例如在车窗的特定位置进行弱化处理,或随车标配能够有效击破该车型玻璃的专用破窗工具,并将其集成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除了设计上的考量之外,车企还需要通过更透明化沟通,明确告知消费者车辆所使用的玻璃类型,并在用户手册中详细说明紧急逃生程序,以及推荐有效的破窗工具类型。
与此同时,与其让消费者在五花八门的市场产品中盲目选择,车企可以考虑将经过严格测试、确保有效的破窗器作为标准配置或强烈推荐的官方配件。例如,将破窗器与安全带切割刀一体集成在驾驶座侧方或中央扶手区,形成“紧急逃生模块”。
另外,智能化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成为保障。例如,系统在触发气囊的同时,可自动向救援中心发送包含精确位置的事故信号,并同步降低所有车窗玻璃,为内外救援创造条件。
当然,再怎么样的设计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使用者的正确操作。
车企、媒体和交管部门应联合加强公众的汽车安全知识普及,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破窗锤、如何快速割断安全带、如何利用头枕破窗......这些基础的自救技能,应该像系安全带一样,成为每个驾驶者和乘客的常识。
虽然汽车破窗锤的突然热销,是一场由悲剧催生的消费者的自救,但它同样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一次机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汽车破窗锤的热销,不再是消费者被动的为焦虑和不信任买单,而是真正的有安全意识催生的消费现象。
车质网研究院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