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马振旗2025-09-17
当MG4以6.58万元的起售价击穿400公里纯电A级轿车的7万底线,当智己LS6以19.79万元重新锚定中高端增程市场的竞争格局,上汽似乎正在找回自己的节奏。
然而,爆款只是表象。在这些短期胜利的背后,上汽仍必须直面更严峻的拷问:销量高增长能否真正扭转盈利困境?技术突破又能否支撑起品牌高端化的想象?
归根结底,这场转型突围,依然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
图片来源:上汽名爵
两款车为何能成为爆款?
MG4与智己LS6的市场成功,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正在转变:已从早期的续航与基础性能比拼,过渡到以“技术平权”和“体验颠覆”为核心的新阶段。尽管这两款车定位不同价位市场,却共同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和越级技术配置,实现了现象级市场突破。
MG4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极具冲击力的价格定位。该车以6.58万-9.98万元的限时补贴价,直接将400公里续航版本拉入7万元以内,530公里长续航版定价也控制在9万元级别,甚至将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版本下探至10万元内。
这一策略不仅大幅降低了高品质纯电汽车的入手门槛,也对同级别竞品形成强烈挤压。
更重要的是,MG4实现了真正的“技术普惠”,把多项以往仅属于高端车型的配置带入主流市场。
其最大亮点是全球首次在量产车上批量搭载半固态电池。该技术通过将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5%,具备极高安全性,可通过严苛的10针、三向穿刺测试而不冒烟、不起火。
正如上汽高管所言,消费者正是被“7万元内的400km续航”“9万多的530km续航”以及“10万元内的半固态电池”所吸引。这充分说明,实实在在的技术兑现与极致价格形成了强大吸引力。
此外,MG4还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大幅提升车身刚性与车内空间利用率,并全系标配基于高通8155芯片和OPPO智行的手车互联系统,实现了跨设备无缝生态体验。
而名爵品牌近期发布的未来产品规划——三年推出13款全新新能源车,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并持续深化与科技企业合作构建智能生态,更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其技术前景的期待。
无独有偶,智己LS6的成功同样建立在颠覆性定价与顶尖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作为一款中大型SUV,其正式起售价定为19.79万元,比预售价进一步下探,这使其在与Model Y等车型竞争时占据明显价格优势。
技术突破是智己LS6的另一大卖点。其所搭载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实现了CLTC标准下450公里的纯电续航和综合1500公里的总续航,数据甚至超越不少传统燃油车。
同时,800V超快充高压平台支持充电15分钟补充310公里续航,极大缓解了补能压力。
在智能化方面,LS6全系标配IM AD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依托高算力芯片与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不仅支持城市导航辅助等高阶功能,还创新推出“一键AI代驾”等实用应用,覆盖狭窄车位泊车、湿滑路面行驶等多种场景。在操控性能上,“灵蜥数字底盘”与后轮主动转向系统,有效改善了大尺寸SUV在窄路机动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MG4与智己LS6虽处于不同价格区间与细分市场,但成功逻辑高度一致:以用户真实需求为中心,通过领先技术的大规模量产应用和极具冲击力的定价,重新定义了同级市场的价值标准。
转型阵痛未消,但曙光已现
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巨头,曾凭借合资业务长期占据国内销量榜首。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中,其转型之路却充满波折。
过去几年,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际成效之间存在显著落差,暴露出资源分散、品牌协同不足以及市场化节奏滞后等多重问题。
上汽的新能源转型起步并不晚。早在2016年,集团就联合阿里巴巴推出了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一度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但在后续推进中,战略执行出现明显偏差。
一方面,集团内部形成多个新能源品牌并行发展的格局,尤其是飞凡与智己两个品牌均聚焦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导致资源分散和内部竞争。飞凡汽车最终因市场表现未达预期而被并入荣威体系,这一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资金和时间,更错失了转型的关键窗口。
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智己汽车始终未能打开市场局面。
尽管定位和技术配置较高,其销量一直不温不火——2022年仅售出5000辆,2023年、2024年虽逐步增长至3.8万辆和6.6万辆,却连续两年未完成销量目标,与同期新势力品牌相比差距明显,反映出其在产品竞争力、品牌认知和用户触达等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
图片来源:智己
除了自主板块遭遇挑战,上汽长期依赖的合资业务也进入下行通道。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企业曾在燃油车时代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但在电动化转型中表现迟缓。无论是大众ID.系列还是别克的电动产品,都未能复制燃油车时代的强势。
合资板块新能源车型销量低迷,不仅拖累了集团整体新能源渗透率,更导致利润结构出现断层。随着中国市场电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合资品牌光环逐渐褪色,上汽的盈利支柱也开始动摇。
面对严峻形势,上汽自2023年管理层调整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推动旗下企业管理层年轻化和专业化,并整合成立“大乘用车板块”,意图集中资源发力自主业务。
在技术路线上,上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拓展与华为、地平线、OPPO等科技企业的合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集团改变了此前坚持“灵魂论”的立场,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打造新品牌“尚界”,首款车型尚界H5定价17万-25万元,意在冲量并补齐智能驾驶短板。这一转变体现出上汽在现实压力下寻求外部支持的务实态度。
2025年上半年,上汽的改革初步显现一些积极迹象。集团整车批售量同比增长12.4%,达205.3万辆;新能源车销售64.6万辆,同比增长40.2%,8月单月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49.89%。营收实现2995.88亿元,同比增长5.23%,扭转了2024年同期下滑的局面。
然而,这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仍揭示出深层问题:营收增速远低于销量增速,单车均价从15.58万元降至14.59万元,凸显“以价换量”的无奈;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21%,连续两个半年度出现倒退,且净利润规模不足2021年同期一半。此外,智己汽车上半年净亏损18.25亿元,成为集团财务上的负担。
综上所述,上汽集团的新能源转型之路经历了明显波折与深刻反思。随着内部整合深化、资源进一步聚焦于自主业务与技术研发,近期已呈现一定复苏态势。未来,上汽仍需进一步明确品牌梯次、优化供应链成本、强化科技形象,方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
三年磨一剑
上汽集团为期三年的战略转型已初见成效。尽管经历了不少挑战与波动,但持续的投入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与体系能力提升。
在技术研发方面,上汽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近年来将接近60%的研发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逐步构建起以“七大技术底座2.0”为代表的系统化平台能力,包括星云纯电专属平台、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和星河电氢一体化架构等。这些底层技术平台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多样化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上汽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显著突破:固态电池研发持续推进、800V高压平台成功落地,自主研发的双碳化硅“准900V”电驱系统也已实现量产,充分体现了集团在电动化深度创新上的决心与效率。
为支撑战略高效推进,上汽在组织与机制层面也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变革。集团成立“三年行动指挥部”,推动管理层级精简与决策流程提速,并通过签署军令状、实施增量激励、设立一亿元“种子基金”等措施,激发团队攻坚与创新活力。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构建“产销运”一体化平台,使整车项目开发周期大幅缩短。
全球化成为上汽增长的关键引擎。集团已初步建立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国际网络,包括4座海外整车制造基地、100多个零部件生产与研发基地,以及2800余个营销服务网点。
其中,泰国基地实现了新能源电池与纯电动车的本地化量产,MG4 EV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则得益于“中国研发、本地生产”的灵活模式。
图片来源:上汽
2025年1至8月,上汽海外销售达66.4万辆,同比增长2.3%,MG品牌在欧洲二十多个国家进入销量前十,印证了“全球研发+本土化运营”模式的有效性。目前,上汽已在伦敦、硅谷和特拉维夫设立三大创新研发中心,持续整合全球技术与人才资源。
上汽也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构建创新生态。与华为合作的智界H5在预售18小时内即获5万台订单,展现出强劲市场号召力。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上汽同时与Momenta、大疆、华为、地平线等多方合作,避免单一依赖,保持战略灵活性。在智能座舱层面,则与OPPO联合推出“生态域”概念,推动跨终端互联体验升级。
面对新的市场与用户需求,上汽也在积极推动营销体系与用户运营转型。一批年轻管理者的加入,为团队注入更贴近市场的用户思维,直播电商、社交化营销等数字化手段广泛落地,成为品牌沟通新阵地。企业还鼓励技术专家与产品经理直接与用户对话,更敏捷地捕捉消费趋势、响应反馈。
纵观三年变革历程,上汽虽仍面临行业价格竞争、技术路线不确定等挑战,但已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逐步明确了贴合自身条件的电动化、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路径。
结语
MG4与智己LS6的市场表现,成为观察上汽新能源转型的重要窗口。其既展示了技术突破与定价策略结合带来的爆发力,也提醒着传统车企面临的深层挑战:如何平衡销量与盈利、如何整合内部资源、如何在合资业务收缩时重塑自主竞争力。
上汽的转型还远未结束。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