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之后,扶不起的MINI卡

电车资源2025-08-06

新能源MINI卡曾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理想选择。但如今,无论是月销量数据还是车企难产表现,均呈现出MINI卡令人担忧的低迷态势。

MINI卡始终没能如期替代百万台电三轮市场,反而走向下坡路。而当前,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挑战正在逼近——无人配送车辆的快速崛起,很可能成为压垮MINI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没有刚需市场的MINI卡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4年,新能源MINI卡销量达5540辆,到了2025年上半年销量仅有1285辆,不到2024年的四分之一,同比大幅下滑65%。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前5月还能达到月均销量600辆以上,最高1052辆,而从6月开始到2024年底,月均销量已断崖式下跌至300辆左右,到了今年上半年,MINI卡的市场稳定性就更差了,月均销量在200辆,最低的月份仅销售91辆。

20250805092358811769820.png

不仅市场表现极度不乐观,车企似乎也在放弃这个细分市场。

可以看到,2025年以来,多数车型销量归0并退出市场。如大力牛魔王D03/D05、吉奥eD1 MINI等已无销量,曾经的佼佼者活越神童01销量也只剩383辆,大力牛魔王D01/D02不足200辆。

20250805092407865728557.png

种种迹象表明,如今的MINI卡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低迷。

曾被寄予厚望、预期顶替百万台电三轮的MINI卡,为何会沦落至此?

最主要的是,MINI卡始终未能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在快递末端配送领域不如电动三轮车灵活便捷,在城配货运市场又难以与轻型货车抗衡。产品续航能力不足、载货空间有限等技术短板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突破,使得MINI卡在物流效率方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让MINI卡的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压。

20250805092500274951459.png

某一快递小哥表示:“在城里送快递,还是电三轮最实在。MINI卡属于机动车,需要等走机动车道、等红路灯、找车位,而合规电三轮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见缝就能停,老小区七拐八绕照样溜,高峰期堵车不存在的。

“现在合规电三轮都带保险上牌,安全又省心,装货量也不比MINI卡少多少。”另一快递小哥坦言道。

更关键的是电动三轮车的成本优势会更加突出。一辆新能源MINI卡的裸车价格在4-6万左右,加上保险后的价格起码5万元以上。而一辆电动三轮车落地价格仅3000元起。

对于快递物流公司而言,三轮车或四轮车仅仅是用来装载和运输快递的工具,他们更注重的是车辆的实用性、性价比和合规性,只要能够顺利上路即可。

02 无人车带来致命冲击

当MINI卡还在寻找市场定位的时候,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挑战正在逼近。

那便是无人配送车辆的快速崛起。

早期的无人车主要局限在封闭园区进行测试,而如今已经能够自如地在复杂城市环境中运行。随着5G通信、高精定位、多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无人车的可靠性和适应性正在快速提升。

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继出台政策为无人车开放测试道路,这种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推动无人车的商业化进程。

20250805092536932764299.png

当前,京东、美团、顺丰等企业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部署了规模可观的无人配送车队。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2024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竞速布局,如新石器计划今年全国部署超过1万台无人配送车,显然市场对于无人车的应用期待超过了MINI卡。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配送车正在与智能仓储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这种系统性优势是传统MINI卡难以企及的。

尽管短期内在偏远地区、特定的专业运输领域,MINI卡可能还能维持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无人车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MINI卡的市场空间将被持续压缩。值得一提的是,无人车不仅仅是对MINI卡的简单替代,它正在重新定义城市末端物流的运作模式,这种范式变革将彻底改变市场竞争的格局。

03 未来出路在哪里?

对于仍在MINI卡市场坚守的企业而言,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未来可能的出路在于:

1、不建议按照主流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应该以满足个性化非标产品需求逻辑进行产品再定位,与B端企业客户合作开发专属车型。重点挖掘C端用户需求,形成创新性的线上参与定制车辆,定位都市年轻人创业或副业货运用车

2、主动拥抱变革,加快技术升级,在续航能力和智能网联方面实现突破,向无人车领域进行战略转型。

无论如何选择,企业都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传统的MINI卡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末端物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MINI卡很可能会像曾经的功能手机一样,逐渐被更智能、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所取代。虽然这个替代过程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但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对于行业参与者来说,与其在日渐萎缩的传统市场中艰难求生,不如主动拥抱变革,在新兴领域寻找发展机遇。

毕竟,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唯有顺应趋势才能赢得未来。

相关文章
俄罗斯7月新车销量跌幅收窄

Ramy

做增程不一定有用,但不做增程更没机会

李思佳

车厂300万/500万辆年销目标扎堆,消费者都不够用了

杜余鑫

七月销量观察:零跑登顶,华为小米继续贴身肉搏

陆知遥

乐道L90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Maggie

评论
盖世汽车APP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