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启动产品线整合 或将缩减产能

有车智联2025-07-29

自本月起,小鹏汽车的一系列动作犹如浪潮般汹涌而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image.png

月初时分,小鹏汽车的重磅新品——小鹏G7正式揭开神秘面纱,登陆市场。新车发售仅仅九分钟,大定订单量便迅猛突破万辆大关,这一数据无疑彰显了小鹏汽车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与消费者的热情追捧。紧接着,7月11日,小鹏汽车再度发力,向众多供应商发送了一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邮件。邮件中,小鹏汽车郑重宣布,将对供应商的付款账期进行大幅缩短,调整至60天以内。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小鹏汽车在财务管理上的高效与决断,更映射出其供应链体系的稳健与现金流的强健态势。

然而,在这股势不可挡的发展洪流中,小鹏汽车也并非全然一帆风顺。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同样伴随着争议与挑战。据一位接近小鹏汽车的知情人士向知危编辑部透露,小鹏汽车对于市场的预估并未如外界所见那般乐观。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波动,小鹏汽车正紧锣密鼓地考虑下半年进行产品线整合,并存在减产的可能性。这一消息无疑为小鹏汽车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市面上早已流传着关于小鹏汽车产品线过于臃肿、内耗严重的质疑声。从当前小鹏汽车的车型布局来看,其产品线确实堪称“大而全”。无论是轿车、SUV还是MPV,小鹏汽车均有涉猎。同时,在小型、紧凑、中型与中大型四个尺寸级别中,小鹏汽车也都推出了相应的车型,且每个尺寸下还细分出了不同的配置版本。这种“全面开花”的策略,虽然看似覆盖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但实则也带来了产品线的冗余与消费者选择的困惑。

与理想汽车主打“家庭”、蔚来汽车主打“豪华”、小米汽车主打“运动”的鲜明定位不同,小鹏汽车似乎试图在每一种风格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迹。然而,这种“广撒网”的策略并未能为其带来预期中的市场反响。以小鹏G9为例,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在上市之初便因配置选择过于冗杂而遭遇了市场的冷遇。消费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配置选项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加之定价偏高,导致G9的销量远未达到预期。尽管后续小鹏汽车对G9进行了价格调整与车型改款,但仍未能扭转其颓势。

从产品矩阵的角度来看,小鹏汽车在“P系列”车型上的布局同样令人费解。以小鹏P5为例,这款车型主打15-20万元家用市场。然而,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家庭用户往往更加注重实用配置,如空间、续航等,而非需要额外付费的智能驾驶功能。因此,小鹏P5的核心卖点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此外,小鹏P5的定位还与性价比更高的MONA M03存在重叠,同时在智能技术配置上又与小鹏P7相似。这种自相残杀的局面,导致小鹏P5的销量急剧下滑,目前已实质性接近停售的边缘。

除了小鹏P5之外,小鹏汽车在三年内连续推出了三款P7衍生车型,但这些车型之间并非传统的更新换代关系。2023年推出的P7i被定位为初代P7的“技术升级版”,强化了“运动轿跑”的标签。然而,仅仅一年后,小鹏汽车又推出了主攻“家用舒适”的P7+。这款车型的推出,不仅吞噬了P7i的市场份额,还导致P7i陷入了停产的境地。而仍在售卖的小鹏P7,其月销量也被小鹏P7+蚕食殆尽,6月份仅售出53台。今年,小鹏汽车将再次推出新版P7,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P7系列车型之间的内耗。

image.png

此外,小鹏汽车的品牌定位也随着MONA M03的推出而进一步下滑。过去,作为“蔚小理”中的一员,小鹏汽车虽然算不上高端品牌,但也能称之为中端品牌的中坚力量。然而,G9品牌向上计划的失利以及MONA被贴上“网约车”标签,导致小鹏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逐渐下滑。面对产品线内耗、同价位车型销量差距过大以及品牌定位下滑等问题,小鹏汽车确实存在调整产品线的迫切需要。

除了产品线的调整之外,小鹏汽车还需要应对社交网络上流传的负面消息。例如,7月18日,观察者网报道了多地小鹏P7+车主反映的问题。这些车主表示,他们的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转向系统出现异常,方向盘操作变得异常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驾驶操作。更早之前,也有小鹏汽车车主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小鹏智驾在高速行驶时失灵,险些酿成重大事故。虽然这些事件并未给小鹏汽车带来严重的舆论危机,但对于任何车企而言,汽车驾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调整产品线的同时,小鹏汽车同样需要狠抓产品生产质量问题,确保每一辆出厂的车辆都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备受争议。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智能驾驶能力,小鹏汽车曾一度在传感器方案上反复横跳。2018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明确表示看好摄像头方案的潜力与进步空间,并宣布小鹏汽车将成为首个公开支持纯视觉方案的新能源车企。然而,受限于各种因素,小鹏汽车在过去往往还是选择了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智驾方案。

直到2024年6月,何小鹏在美国实测FSD V12后,才火速宣布下半年新车P7+将弃用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方案。然而,到了去年年底,小鹏汽车智驾负责人李力耘又宣布2025年小鹏汽车全系将采用MAX智驾系统。这种在传感器方案上的摇摆不定,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也对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产生了质疑。

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小鹏汽车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线的整合与优化,确保每一款车型都能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期待。同时,在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小鹏汽车也需要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避免在传感器方案等关键问题上反复横跳。只有这样,小鹏汽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潮流与发展。 小鹏汽车力推纯视觉方案作为车型标配,这一决策似乎预示着它正坚定地踏上纯视觉自动驾驶的征途。亿欧智库的分析专家奚少华深入剖析了小鹏此举背后的三大核心动因。

首要且不容忽视的,便是成本方面的考量。尽管激光雷达的价格已大幅下滑至千元区间,但与仅需几百元的摄像头相比,其成本依然高昂。据2023年高盛的研究报告揭示,小鹏汽车的ADAS物料清单(BOM)成本约为2.5万元,这一数字在行业内处于中游水平。为了更有效地削减成本并提升效率,小鹏汽车选择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摄像头来替代激光雷达,这一策略无疑为其降本增效开辟了新路径。

除了成本因素,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核心——VLA(Vision-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也为其纯视觉路线提供了有力支撑。VLA模型作为目前国内主流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之一,具备处理激光点云数据和图片数据的能力。奚少华强调,VLA模型以预训练的VLM(视觉-语言模型)为“智慧大脑”,而这些主流VLM均是在海量图像-文本数据上经过精心训练的。从适配性的角度来看,摄像头所提供的图片数据与VLA模型更为契合。此外,纯摄像头所捕捉的图像数据还能使智能驾驶系统在决策过程中更为迅速,因为它省去了激光雷达感知信息的繁琐融合步骤。

奚少华进一步补充道,就当前L3级别智能驾驶所开放的使用场景而言,纯视觉智能驾驶系统已足够应对,至少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是如此。然而,行业内的声音并非完全一致。有接近激光雷达巨头速腾聚创公司的知情人士向知危编辑部透露,尽管小鹏汽车目前选择了纯视觉路线,但由于实际驾驶过程中遇到的极端情况(Corner case)众多,小鹏汽车可能会在未来重新引入激光雷达。这一消息也得到了小鹏汽车内部员工的证实。他们表示,在L3阶段,小鹏汽车将坚持纯视觉智能驾驶路线,但在L4级别的无人驾驶领域,将引入激光雷达作为冗余备份。

奚少华对此表示,如果小鹏汽车未来决定重新搭载激光雷达,其并不会面临显著的增量成本压力。在早期阶段,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与模型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开发周期长且费用高昂。但如今,激光雷达及相关技术在国内已相当成熟。因此,即使小鹏汽车未来想要重新引入激光雷达,也不会对其现有的智能驾驶地位和迭代发展速度造成负面影响。

换言之,小鹏汽车在当前阶段选择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是出于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然而,随着整个行业向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迈进,小鹏汽车终将回归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继续拥抱激光雷达。这一系列传感器策略的动态调整,不仅不会阻碍小鹏汽车智能驾驶能力的迭代步伐,也不会使其在L4级别的自动驾驶竞赛中落后于人。

相关文章
智驾收费困局

逸年

小鹏副总裁辟谣“重上激光雷达”传闻,逼着企业不得不澄清

李争光

E周看点|特斯拉交出十年最惨季报;零跑推出“半价Model 3”,8.98万元起

赵琼

小鹏汽车首个海外智造基地正式投产,首台印尼本地化生产X9交付

Loey

E周看点 | 特斯拉Model Y L曝光;小鹏汽车兑现60天账期承诺

Daisy

评论
盖世汽车APP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