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牵手一汽,我却看到了磨刀霍霍

汽车公社 张之栋2022-01-29

宁德时代向左,比亚迪向右。

就在2022年之初,两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扛鼎角色,便选择出了不同的方向:正当宁德时代极力推动换电品牌EVOGO破圈的时候,比亚迪的电池业务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合资建企。

赚钱嘛,不寒碜。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最新数据,2021年的比亚迪,国内动力电池的装车总量排名第二,市场份额占到了16.2%;其上是“稳坐钓鱼台”的宁德时代,其下是冲劲十足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不容忽视,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暴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自给自足的比亚迪,也只能按照写好的剧本去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一汽弗迪”出现了。

1月15日,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比亚迪和一汽集团分别占股51%和49%,主要从事新能源电芯、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相关的电池工厂将会分成三期建设,最终可实现年产45GWh的产能,足够为超100万辆车供给刀片电池。

其实,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电池企业巨头都有过类似的操作——与车企合资成立一家新企业,然后投建电池工厂,扩充产能的同时,双方作出进一步绑定;如此这般,一方提供技术,一方提供市场,很大概率上就能实现特殊意义上的“双赢”。

只不过,为什么要说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比亚迪来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呢?

比亚迪的“电池观”,离不开弗迪

2021年,不确定性比比皆是。前段时间,比亚迪也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新能源购车补贴退坡,全系车型价格上涨。对,你没有看错,哪怕有刀片电池稳坐中庭、自给自足,比亚迪仍然难以抵住汹涌而来的大势。

一方面需要应对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对抗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身处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中,比亚迪曾经布下的棋子——弗迪,即将派上大用场。

弗迪,源于《诗经.大雅.桑柔》——“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寓意着诚实有信,踏实精进。比亚迪借助弗迪一词,展开了一系列公司: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

其它“弗迪系”公司暂且不提,与动力电池强相关的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却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悠久。弗迪电池的名称于2019年5月注册完成,但其前身却是可以追溯到1998年,彼时该公司还被叫做“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到现在,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已经改名为弗迪实业有限公司,上文所提到的“一汽弗迪”,便是由弗迪实业有限公司出面,在其中占股5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弗迪实业并非半路出家,而且其在电池领域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应用领域更是涉及IT、汽车、新能源、轻轨交通……

市场上名声大噪的刀片电池,便是出自弗迪之手。而且据坊间消息,特斯拉Model Q将会搭载刀片电池于2023年在国内上市;丰田将利用比亚迪技术造电动车;一汽等其他车企也都在积极洽谈合作……

刀片电池的横空出现,不仅仅解决了比亚迪自身的电池供给,而且就整个动力电池行业而言,刀片电池扮演着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让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电池有了一战之力,为现在双方“平分秋色”的市场格局奠定了基础。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功劳都出自比亚迪和刀片电池,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磷酸铁锂逐渐占据上风,大力押注该路线的比亚迪,不仅存在着先发优势与技术优势,而且还凭借较为成熟的电池成本控制,进一步助力了2021年的销量长虹。

透过现象看本质,比亚迪销售业绩“一打十”的情况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背后少不了像“弗迪系”这样公司的支撑。5家“弗迪系”公司的接连成立不会是第一个,刚刚过会走向上市的比亚迪半导体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不难看出,伴随着“一汽弗迪”的出现,比亚迪的开放战略已经初见成效。观一叶而知秋,弗迪电池的存在,让比亚迪在现有电池业务的基础上,更容易向前迈出一步,以寻求到新的增量市场。毕竟对于所有的车企而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无“锂”取闹,但产能竞赛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大部分车企之所以转向磷酸铁锂电池,除了安全性之外,成本上的削减也是决定大家选择的重要原因所在。只不过令人猝不及防的是,“锂矿”在市场的追捧下,也变得火药味十足起来。

去年的“锂矿截胡事件”回声阵阵,暗潮涌动的同时,比亚迪也按捺不住了性子,在2022的开年,就加入到了“抢矿”的行列。

当地时间1月12日,智利矿业部发布公告称,比亚迪公司与本土一家矿业公司获得在该国开采金属锂的配额。其中,比亚迪以最高价6100万美元中标,获得了一份包含 7-9 年的勘探权和 20 年的生产权的合同。

不出意外的是意外发生了,落槌仅两天,当地时间1月14日,智利法院便叫停了比亚迪涉及总计8万吨金属锂产量配额的合同。据外媒消息,开采合同被暂停,是因为锂矿所在地科皮亚波州州长以及阿塔卡玛盐湖(Salar de Atacama)附近的土著社区提起了上诉,认为采矿影响到了环境。

虽然当地法院也表示比亚迪的招标并未最终取消,但后续结果却也因此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假若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早在2021年宁王和赣锋锂业的“抢矿”大战开始,就已经可以发现蛛丝马迹。至于这次比亚迪遇到的麻烦,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关于“抢矿”的目的,除了出于投资的想法,无外乎就是控制成本,然后用于造电池。而这一目的,除了可以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看待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推导到即将竞争更激烈的地方——产能竞赛。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到了2025年,宁德时代的规划产能至少能够达到670GWh;中创新航产能规划将超过500GWh;蜂巢能源立下了“2025年600GWh”的产能目标;国轩高科也在2021半年报中写道:努力实现2025年产能规模达到300GWh……

至于比亚迪,综合各种项目,到2025年,其规划电池产能将超过600GWh。而通过公开信息统计,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比亚迪的扩产计划也已经开始,至少6个扩产项目正在实行,扩充产能超170GWh。

“磨刀”霍霍,锋利向何方?

不难看到的是,在产能竞赛、市场份额竞争,以及新能源市场强劲的今天,各大动力电池企业早已摩拳擦掌。准备上市的准备上市、准备扩产的准备扩产,“特立独行”的比亚迪,也在为新的市场格局,积蓄着力量。

比亚迪半导体的成功过会,意味着比亚迪核心技术逐渐拆分发展的战略,正式走上了正轨。而且随着汽车行业“新四化”概念的深入人心,关于零部件、半导体器件、动力电池等 ,市场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更多的机会开始涌现,如此确定性的市场摆在眼前,说不心动那是假的。

而且,面对整个行业的剧变,车企们的反应既是最快,也是最大的那个。不然的话,所谓“灵魂论”的说法,也不会在坊间如此热火朝天地流传着。当车企本身对技术的态度变得谨慎,接下来的选择便是:要么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么就是“撸起袖子自己干”。

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车企们全栈自研了,Tier1们会同意吗?更进一步的,车企们都开启了自己的电池业务,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靠着电池过活的“专业赛道成员”们,又会作何感想?

毫无疑问,旧规则依旧存在,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但新规则的簇拥者、制定者们,也已经开始积蓄力量,准备放手一搏。比亚迪这种“分头行动”的方法能否成功,暂时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模式下,新的格局会在2022新的一年里,开出一些花,结上一些果。

“这次我们爬上去了,就不下来了,这次一定比2015年SUV的冲击波更猛烈,因为这次进攻是带着电池电控和智能化核心技术!”,2021年年底,王传福在比亚迪六角大楼焕然一新的会议室中如是说道。

或许,2022年会成为比亚迪决战“旧规则”的一年,只是不知道,其他的从业者们能不能跟得上。

相关文章
KIST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合成金属纳米颗粒 可提高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

Elisha

江西升华拟在宜春投建2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不久前曾获宁德时代增资

Mina

比亚迪汉DM-i价格18.98万起?官方辟谣:纯属自行杜撰捏造

Forsee Power与LG新能源续签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以推出ZEN 42高能电池系统

Elisha

月销已破万,比亚迪海洋系列的首款车实力究竟如何?

苗雨竹

评论
盖世汽车APP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