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EVC 2021 | 中英论坛圆桌对话:中英交通领域碳中和产业间发展

盖世直播2021-09-16

2021年9月15-17日,“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共同主办。本次大会以“全面推进市场化、加速跨产业融合,携手实现碳中和”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展开研讨。

在9月15日下午举办的“中英交通领域碳中和产业间发展”专题论坛圆桌对话环节,英美资源集团亚太区贵金属市场拓展总经理陈卫,庄信万丰燃料电池商务总监Jason COX,英国石油公司未来出行与电气化业务部亚太区副总裁许晓彦,深圳巴士集团副总经理马正源,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总经理何亚屏五位嘉宾,其中Jason COX和马正源通过线上连线参与了对话,他们围绕“中英两国交通领域碳中和发展规划及实践”,开展了精彩对话与讨论,对话环节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王菊主持。

圆桌论坛主要观点如下:

1. 陈卫:氢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可再生、清洁、可储存、可移动、可管理的能源,未来必定会成为全世界实现碳中和、达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

2. Jason COX:为实现碳中和,要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考虑,让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碳排放,因此需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合作。

3. 许晓彦:要实现去碳化,靠单一企业可能不足以实现,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支持,同时需要整个产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

4. 何亚屏:关于实现碳中和,国家层面已经达成一致,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不管英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要强强联合。

5. 马正源:电动化带来的不只是从传统燃油变成电动化,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包括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机遇。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王菊: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主持圆桌对话环节,主题是中英交通领域碳中和产业间发展。由于疫情原因,圆桌讨论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今天我们一直在讨论碳中和的主题,实现碳中和愿景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性系统变革。中英两国各自提出自己的态度和目标,但是交通领域碳减排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全球交通领域碳排放已经达到25%左右,而且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随着未来车辆出行的增加,还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企业的主动作为和积极行动,大企业未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并采取什么行动和举措,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布局上又有哪些经验和实践,今天听一下中英五位嘉宾对于交通领域碳中和产业间发展提出的新的思考。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今天很荣幸请到5位企业家,请大家谈一下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企业长期低碳化发展会采取哪些战略规划以及未来的具体措施,陈总先来回答。

    陈卫:非常感谢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我是英美资源集团的陈卫,我们主要业务是钻石、铁矿、化肥、铜镍。英美资源希望成为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矿业企业,在脱碳减排中有不可推托的责任。我们首先给自己设立一个激进的目标,2030年八个生产矿区实现碳中和,到2040年所有矿区实现碳中和。要做到这些,第一,要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到今年我们在治理的矿区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到明年在巴西实现这个目标,之后秘鲁也实现同样的目标。第二,大力推进新能源在矿区的使用,目前第一辆超过300吨的重卡使用800千瓦燃料电池驱动,南非矿区设立了太阳能电池板,用电解槽提供氢能源。同时在物流方面做很多的工作,去年11月我们订了四条非常大的十几万吨的轮船,是天然气驱动的,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方式来实践碳中和的承诺。这是我们近期和远期在碳中和上做的一些工作,谢谢。

王菊:有请BP出行的许总。

许晓彦:首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做深入的交流。BP作为一家综合性能源企业,也是一家立志于变得越来越绿色、越来越低碳的企业,制定了非常明确的2050年或者更早时间实现近零的目标。去年集团层面对外发布了一个集团战略转型的目标,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我们制定了针对去碳化的若干个重要目标。举例来说,2030年BP自身体系内的生产运营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绝对值要降低30%到35%。另外,我们会持续不断增加非化石能源生产,包括一些投资项目,到2030年争取总的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达到50G瓦的规模,相比2019年有20倍的增长。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在未来10年内,每年在去碳化相关项目投资达到50亿美金,是目前年度投资总额的50倍以上。这是一些具体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搭建一套完整的以碳技术为支撑的去碳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料、充电领域绿电充电,还包括氢能、碳捕捉和利用,还有储存方面的技术等。同时,我们从整个集团组织架构层面也做了根本化调整,去支持目标的实现。

我本人所在的未来出行和电动化业务部门,实际上是为了支持BP在交通领域的低碳化、去碳化过程中做相应的投入,我们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目标,已经采取若干行动。举几个例子,我们在爱尔兰海的海上风电项目、氢能项目,是英国第一个氢能交通枢纽,包括BP旗下的充电运营商,这些举措都是在支持低碳转型。

我们近期宣布和英国航空的合作,在即将到来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为英国航空从伦敦到格拉斯哥到爱尔兰航线提供生物燃料,来帮助减排。我们在中国也做了很多部署,我和我的团队在积极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部署,今年年初,我们把到2020年底投资的在线运营的所有充电场站已经全面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内第一个双碳认证的,既符合国内标准,也符合国际标准的充电产品,我们会继续在生产运营中推动这个目标,包括绿电充电商业模式,还有氢能我们很愿意和一些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如果要实现去碳化,实际上靠单一企业可能不足以去实现,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支持,同时需要整个产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谢谢。

王菊:谢谢许总,我记得2004年在北京建设第一个加氢站就是BP无偿资助了很多设备,当时也是中英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建成的,现在还在运营,可见多方合作共赢,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给市场,除了国外的BP大公司,我们国内很多大公司也在积极推动,下面有请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何总介绍一下。

何亚屏:我来自中车旗下的电力研究所,低碳课题现在很热门,中车在轨道交通领域布局了很多年,在电气化铁路,包括地铁、高铁、汽车,还有新能源风电光伏领域深耕了60多年,我们现在已经以低碳和双碳为战略,成为了交通和能源领域的跨国企业。新能源汽车作为碳排放的主要终端之一,中车研究所把高铁技术移植到汽车领域,从2002年电动大巴,到现在新能源电驱,在这个领域超过了20年。在电驱动系统领域,我们收购了博格,还在英国做了半导体器件布局,还有电动传感器,还有自主的电机电控,还有多合一总成的产业链,我们在新能源产业布局已经超过20年,在汽车板块已经投资了50亿以上,下一步我们会借助全球的资源,也借助中车的一些资源,加大新能源的布局,把一些新技术应用到机车轻量化、电动化和网联化,打造更多的低碳产品,为整个行业,也为低碳的发展贡献我们中车的智慧和高铁的力量。

王菊:谢谢,今天下午很多热点谈到氢能和燃料电池,下面有请庄信万丰燃料电池商务总监。

Jason Cox:非常感谢,听了前面几位的发言,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前面说到了内燃机的应用比较多,但是我们要让动力变得更加清洁,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在整个行业当中有很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改变是需要去注意的。首先在我们公司层面来说,全公司跟国家的出发点是非常一致的,我们有相关战略去配合实现零碳排放目标,除此之外我们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办事处都有相应的一些新技术,来帮助实现碳中和,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加低碳,变得更加绿色,比方说我们会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让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碳排放,所以也需要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合作。

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后面的生产制造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或者是非常庞大的任务。但是非常开心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所以我们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帮助实现国家所制定出来的碳中和战略以及目标。

今天的论坛中也谈到了纯电动汽车的作用,关于电池这个核心的零部件,我们公司在之后也会让更多的产品使用相应的技术,而且我们会尽量让电池体积变得更小,重量变得更小,可以更好减少成本,反馈到整个业务当中,这是一个内循环,更好满足整个战略,我们是一个公司,在想尽办法保证碳排放的情况下,还要减少成本。当然我们也会遇到非常复杂的一些问题去解决,比如说一些化学反应等等,其实都是非常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去解决。当然我们所做的远不止于此,我们在和另一个公司合作开发一些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以及产品。而且他们的目标和我们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低碳排放以及使用更加绿色、更加清洁的能源。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了解彼此的需求,更好地发力,所以在全球寻找更多的人才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和政府不断合作,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这是很重要的,他们有非常完善的监管体制,这不断促使我们变得更加规范。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不断思考在长远发展中有什么可以做的,这是我的分享。

王菊:下面有请深圳巴士的马总谈一下咱们企业的发展战略。

马正源:大家下午好,我是马正源,我是深圳巴士集团的,今天下午非常荣幸可以参加这个会议,说一下我们在整个电动化方面的一些经验。我们公司是一个全牌照的公司,有出租车、网约大巴和网约出租车,一共有12000台车。深圳是一个纯电动化的城市,整个城市里面16000台实现电动化,深圳有22000台出租车,大巴电动化过程从2005年开始,2005年是混合动力,2011年深圳举办了大运会,开始推广纯电动大巴,2015到2018年所有的大巴和出租车换成了电动车。我们集团有1800个电动大巴充电桩,有1000多个出租车充电桩。我们还有智能化出行业务,和滴滴等公司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探讨无人驾驶,我们在深圳有个基地,目前是非正式运营,整个新能源的发展很快,我们和比亚迪也在合作,深圳有很多货运车都电动化了,未来所有运营车辆都要实现电动化。我们去年成立了一个提供充电服务的公司,公共交通电动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板块,未来可以扩展到国际上,我们目前跟日立欧洲在电动化方面合作,后续希望可以更多地和国内和英国的公司合作。

王菊:谢谢马总,提到碳中和目标,不得不提到氢燃料电池,因为这是实现碳中和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接下来的问题请陈总和线上的Jason Cox回答一下。英美资源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我知道英美资源在氢燃料电池方面有很多投资,请陈总介绍一下英美资源过去几年比较好的投资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陈总本人经历很丰富,之前在锂电池企业工作过,现在到燃料电池企业工作,所以有很多的看法和观点,请他谈一下作为一个新的燃料电池从业者,对于燃料电池未来的发展来说,会提哪些建议给我们的产业来思考。

陈卫:谢谢,的确是这样的,我非常有幸可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了将近20年时间,从2004年到今天,有幸看到一个完整的周期。我们回到今天的话题,英美资源跟燃料电池有什么关系,我们业务里有贵金属,和氢能源燃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贵金属里面的铂会广泛应用在氢燃料电池整个产业链,制氢、储氢、运氢每一个环节都会用到,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全世界的发展。今天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动力是碳达峰碳中和,我对氢能的理解是这样的,氢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可再生的、清洁的、可储存的、可移动的、可管理的能源,这是第一。第二,氢能是唯一满足三个属性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现在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能必定会成为未来全世界实现碳中和、达到碳减排目标的非常重要的路径。作为一个国际贵金属领导企业,我们有义务做这个事,就是六年前非常积极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很多氢能推广的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五个方面。第一是政策的推广,六年前氢燃料电池产业,跟今天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六年前开一个关于氢燃料电池的研讨会,下面稀稀拉拉没有几个人,但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在每年举办的氢燃料电池大会,每年参会人员都超过五千,甚至将近一万人。这就是市场在变化,我们不懈的努力让市场、让政府、让企业认识到氢能以及氢燃料电池的重要性。第二做市场的沟通和市场的教育,我们资助了很多大会,让更多的市场、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氢能,了解氢燃料电池,我们搞了三四届路演,把氢燃料的车队开起来,让大家了解一个非常高效的,并且可以带来发展的能源,以及各种各样的车辆。第三我们一直希望找机会做一些示范项目,虽然我们在美国也做过一些示范项目,做了一些加氢站,我们还希望做一些车辆的示范。后面的事情在座的可能更有兴趣,一个是我们愿意做一些非常早期的投资,实际上是pre-A之前的,是一个孵化的概念,第二个我们更加愿意去资助在氢能领域里面很早期的、有创造性的、有突破性的技术,所以我们和研究院、科学院来往非常多,我们并不看重这个阶段的商业价值,但是我们非常看重这个技术给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可能。这是不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都在做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前面王秘书长说怎么把氢能和电池结合在一起,因为刚巧我有这样的经验,有一点想跟大家分享。大家不要有你死我活的心态,今天中午我们非常有幸和万钢主席一起吃饭,这顿饭最大的收获,万主席说我们不要说电动车颠覆了燃油车,我们只能说一个新的技术颠覆了另外一个新的技术,给了燃油车一个新的成长机会。我认为经过20年新能源车发展,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总结,技术要颠覆,企业、行业要成长,不是去颠覆行业,是颠覆技术,把颠覆技术作为行业成长的一个工具。这是我们在以前20年得到的最大的体会,如果所有的能源体系,无论是电动的,无论是氢能源的,还是在一定阶段仍然会存在的传统燃油车,都会给交通运输产业碳减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菊:谢谢陈总分享他过去几年对氢燃料电池的一些真知灼见,另外站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角度,我们希望陈总可以一如既往发挥行业领导力,支持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一种技术颠覆另一种技术。对于氢燃料电池来说技术越来越受到行业的认可,但是成本比较高,尤其是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成本还是非常高的,庄信万丰一直从事催化剂包括MEA的研发,我们听一下Jason Cox对于MEA,包括催化剂核心材料降成本上有哪些措施,如何降成本,只有成本受到市场的接受,燃料电池才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Jason Cox:谢谢,目前来说氢能是能够重塑未来的,同时可以大力影响市场。很多时候这个技术在很多领域难以推广,但是总体来说它是非常好的技术,它可以覆盖很多领域,包括高尖端的领域或者高功率的领域。同时,在应用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尤其在货车领域当中,要达到非常高的续航里程的话,必须精准处理技术的一些难关,才可以达到应用要求。

同时还有一些化石能源,比如汽油或者柴油的处理方面要非常注意才可以。目前来说,我们有多个技术,目前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来说2025到2060年中英双方需要采取一些技术的替代方案,在接下来几十年必须要对技术做出一些革新,也就是说不单单只是从原材料方面出发,要从整个供应链出发,让我们更好去实现这个目标。

在今天的论坛中,多次谈到怎么在更加细分的技术领域中进行低碳减碳的操作,我们在跟中国不断合作,去探究先进的技术,把电池的成本降到更低。新能源汽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整个供应链管理当中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精力。整个体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让氢能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它取得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成本降下来,可以为氢能源市场服务,反过来让汽车领域电池的生产以及研发去服务。这是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我们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在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电池的基础好好重新设计。

现在重型汽车的动力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这些都是可以去学习的,这些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当然也是因为有需求,所以我们的研发是与时俱进的,可能二三十年某一个需求,也许到未来某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投入和创新,正如我刚刚说的,整个市场在不断变化,我们需求不断变化,技术在不断变化,我们降低成本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发展的势头是非常好的。

第二点就是规模经济了,让整个市场规模提高起来,可以帮成本降下去。我们和欧洲的一些专家也在不断合作,他们提供了很多建议,在这个领域有非常多的挑战,当然也是存在非常多的机遇,可以让我们不断挖掘,设计更加满足我们市场的电池,特别在接下来十年时间更好帮助我们去减排,所以像今天论坛的初衷一样,非常重要的就是集合各个国家共同的努力,来帮助我们把全球的整个供应链更好打通,把全球的规模经济提升起来,这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降低成本。

王菊:谢谢,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我们要产出更多的比较好的技术,应用在燃料电池和重卡上,这样为出行领域提供非常好的低碳产品,就全球出行来说,整个碳排放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出行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全行业重视的,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想请BP许总和深圳巴士的马总来介绍一下,从出行领域来看,英国是最早建立碳排放体系的国家,BP一直是低碳的倡导者,之前一直在积极制定碳排放机制、办法等等,今天有这个机会,想请BP的许总分享一下英国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针对中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有什么好的建议。

许晓彦:谢谢王菊秘书长的问题,首先作为总部在英国伦敦的企业,我们非常高兴看到英国在整个对抗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个体现在包括它自身已经明确了2050年要实现净零的目标,在即将到来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英国起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从BP的角度讲,我们认为如果要更有效地促进气候减排,实际上是需要在整个经济体系的层面上制定一套全面且合理的碳定价体系,英国是做得比较好的,或者比较领先的。

目前英国整个碳交易体系已经替代了原有的欧洲碳交易体系,给本土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或者更激进一些碳减排的要求,这也促使了所有的高排放企业,包括运营商,包括发电企业,还有航空交通领域等等,所有这些企业要积极地参与进来, BP作为一个综合能源公司,我们会在相应的领域,去积极配合,同时希望引领其中的一些变革。这是英国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对在中国可以看到的碳减排方面的努力,尤其交通领域的努力,更多体现在道路交通运输方面,当然包括机动车电动化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抓手。在这个交通领域的碳减排过程中,我们认为比较核心的,或者最大的挑战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挑战,就是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满足日益增加的出行的或者交通运输的需求,同时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控制和减少相应的碳排放,这个问题本身或者这个挑战本身其实是矛盾的。

但是我们目前整体的方向和促进措施都在努力地实现,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当然电气化是交通领域的碳减排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如果要实现电气化,当然基础设施必须先行,BP不管在中国还是海外其他的重点城市,都在积极部署相应的快速充电网络,能够解决里程焦虑问题,促进消费者更愿意去拥抱新能源汽车,这是一方面。

但是如果仅仅把电气化仅限于基础设施这个方向,我们认为是不够的,我刚刚提到整个产业链必须配合进来,包括给消费者充电的电从哪里来,是不是低碳的,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刚刚说希望积极推动所有的充电场站和产品服务都是要低碳化,包括实现绿色充电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刚刚陈总提到,我中午也有幸参加了和万钢主席的对话,他确实提到这一点,就是新能源汽车并不是要去革内燃机或者传统燃油机的命,这点我深有感触,反过来讲不是为了革内燃机的命,而是为了促进内燃机可以更快改变自己,更快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减排的方向,让整个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到后面运营过程当中都是可以实现低碳化的,这个我们也已经看到很多车企,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嘉宾都在做这些努力,这是从国家层面实现低碳化很重要的一点。

最后想讲交通领域低碳化,电气化很重要,但这仅仅是其中一方面,还包括生物质燃料,还有氢能,这些都是重要的技术路线,可以支持这个目标的实现。最后我觉得清晰的政策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当中,也需要一定程度结合市场实际情况,使企业可以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来积极主动地往低碳转型方面去发展,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谢谢。

王菊:谢谢许总,今天下午都提到了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的关系,不是电动汽车革内燃机的命,所以我想有请深圳巴士集团的马总,作为比较大的出行公司要管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请马总谈一下作为出行的管理者,如何能够管理好传统车和电动汽车的运营,能够保证减少碳排放,希望马总谈一下是如何做好碳足迹的管理的。

马正源:简单说一下,我们集团有12000台车,大概11000台是电动车,现在只剩下1000台传统车,就是燃油车,但是未来希望把这些传统车电动化,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桩,因为大巴基本是跑长途的,离开深圳跑一些远的地方,比如去香港的,香港缺少充电桩,所以不能用电动车来跑,未来如果充电桩布局充分的话,会把剩下的1000台车改成电动车,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刚刚也提了,目前我们集团在建设充电桩,成立了新能源充电桩公司,目标是在深圳市建设充电桩和充电场,提供一条龙服务,比如运营、维保,充电的时候可以休息,或者做维保,未来希望我们不只是一个运营公司,也是一个新能源产业公司。刚刚有一些嘉宾也谈到了氢能源,我们目前也在讨论,跟一家深圳的企业研究未来的做法,在氢能源可不可以去做,但是目前还是以电动化为主,因为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去做充电桩,所以目前未来几年还是以电动为主,我们想了一些在公共出行方面的新概念,包括网约车,此外也正在和顺丰合作提供一些服务,包括一些小包快递,利用出租车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

整个电动化来说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从传统柴油变成电动化,也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包括刚刚提到的新能源智能化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遇。

王菊:好的,谢谢马总,因为时间关系,我来问最后一个问题。正如前面嘉宾都提到了,减排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是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而且需要加强双边甚至多边的合作,我们今天有中方和英方的企业,最后一个问题,各位嘉宾谈一下各自的经历和观点看法,谈一下未来如何加强中英两国的合作,而且希望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先请陈总。

陈卫:实际上我们在技术方面和市场交流方面做了非常多,我觉得把新能源这个事情做得更加长远更加扎实,我的建议是中英两个市场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在碳交易的平台上寻找一个好的耦合机制,我们如何在中英两个市场对碳排放的认证以及碳排放交易,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形成一个耦合的平台,对发展双边的碳排放战略有非常大的好处。

王菊:何总谈一下,你们在英国有很多的投资和建厂。

何亚屏:从国家层面大家已经达成一致了,从具体的执行层面,不管英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要强强联合。其实我们中车研究所是一个跨国企业,我们在英国2018年开始做新能源汽车,跟英国之间还有协同布局,2018年我们并购了英国的半导体公司,先后在英国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展了新能源半导体技术和电驱技术的协同研究,通过十几年的研究下来,也形成了一套更加低碳的方法和产品。希望能够和电驱系统厂家、整车厂家,更多地携手合作,为中英的碳中和发展做出贡献。谢谢。

王菊:谢谢,Jason Cox,你想说什么?

Jason Cox: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合作的方式。之前也提到了,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公司可以单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联动起来,另外我们需要有很好的技术合作,把这些技术花一些时间投入市场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长的道路,需要很多努力,但是这个过程要保持观点的交流,同时要在各方面多出力,保证技术和业务可以同步发展。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合作方式和机会,同时还有其他的元素也需要考虑的,包括我们如何使这个行业互相扶持,如何进行双边的互相认证,使企业整合到市场当中,可以畅通无阻。同时需要考虑一些方案的交付,要注重分享,开放数据,帮助双方开发自己的业务和技术;要互相告知这些产品是如何去运作的,具体表现是怎么样的,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怎么样的;也需要去充分了解对方的产品在各自市场中的培育情况,发展情况如何,接受程度如何;需要去了解到双方公司在各自市场当中是否有充分的支持,确保双方有更多的打通市场的方式。

王菊:马总可以简单说一下吗?开展哪些合作?

马正源:其实我觉得这种论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国际论坛,这两年因为疫情影响,只能在线上,我2018、2019年参加了很多的论坛和会议,最近也跟世界银行完成了一个电动化的报告,下星期会有一个发布会,我们也经常跟很多国家合作做一些研究。我们跟英国的媒体包括BBC分享我们的经验,我经常跟英国的一些公交运营单位分享我们的经验。像Jason Cox说的,每一个地方有不同的运营环境,不同的运营模式,所以我觉得多沟通,互相学习,是非常好的。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王菊:谢谢马总,今天非常感谢5位嘉宾分享他们的智慧,今天的中英论坛,交通领域碳中和协同发展只是一个起点,只是一个契机。我代表会议主办方,我们未来会组织多样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希望能够以国际交流为纽带,以会议为平台,以技术促发展,加强交流,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需全球通力合作,我们希望中英两国企业能够携手,共同助力碳中和愿景的实现。

最后再次感谢今天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和观众朋友,谢谢,让我们用掌声谢谢他们的参与。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相关文章
刘宗成:新能源汽车、新机遇、新突破

电动化布局落重子 新能源体系上台阶 上汽通用汽车Ultium奥特能超级工厂竣工投产

忻文

2021年度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体验日

童郜生

如何推动汽车行业再发力?田中贵金属给出自己的答案

忻文

评论
盖世汽车APP

全球视野,中国声音,快来体验吧